汉语词典

愤悱

基本解释

词条:『愤悱』

拼音:fèn fěi

注音:ㄈㄣˋ ㄈㄟˇ

解释:
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2.愤慨,怨恨。

古代诗词

唐代.杜牧.雪中书怀:「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
唐代.杜牧.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罢:「卷怀能愤悱,卒岁且优游。」
宋代.王安石.司马迁:「成书与後世,愤悱聊自释。」
唐代.王周.自喻:「五岁禀慈训,愤悱读书志。」
宋代.刘学箕.紫溪庄舍读癸丑壁间旧题转眼忽十八年同游十:「言不腾情,心旌愤悱。」

基本字义

愤(憤)fèn(ㄈㄣˋ)

1、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愤。愤悱(郁闷)。愤慨。愤怒。愤然。悲愤。激愤。愤恚。公愤。义愤填膺。愤世嫉俗。

基本字义

fěi(ㄈㄟˇ)

1、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悱愤(忧思蓄积)。悱恻。不悱不发。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鳌愤龙愁 悲愤填膺 不愤不启 发愤图强 发愤忘食 发愤自雄 发愤自厉 发愤忘餐

更多汉语词典: 常居 第恐 广厚 棼缊 等异 常法 蜑户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