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基本解释
词条:『茯苓』
拼音:fú líng
注音:ㄈㄨˊ ㄌㄧㄥˊ
解释:一种多孔菌的菌核。可供食用或作中药。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用。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
古代诗词
宋代.陈瓘.减字木兰花:「须是松根白茯苓。」
宋代.陈亮.水龙吟:「纵茯苓下结,茑萝高际,怎堪攀附。」
唐代.曹松.题僧松禅(一作题僧院松):「传是昔朝僧种著,下头应有茯苓神。」
唐代.杜甫.路逢襄扬杨少府:「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唐代.杜甫.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百馀里):「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
基本字义
茯fú(ㄈㄨˊ)
1、〔茯苓〕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块状菌类植物,皮黑色,有皱纹,内部白色或粉红色;包含松根的称“茯神”,均可入药,亦可食。
基本字义
苓líng(ㄌ一ㄥˊ)
1、指“茯苓”。
2、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
3、古同“零”,零落。
中英翻译
翻译:tuckahoe
tuckahoe*['tʌkәhәu]
n. 茯苓
相关汉字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