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伏窜

基本解释

词条:『伏窜』

拼音:fú cuàn

注音:ㄈㄨˊ ㄘㄨㄢˋ

解释:藏匿逃窜。

古代诗词

唐代.权德舆.与道者同守庚申:「三尸既伏窜,九藏乃和平。」
明代.王世贞.汉郊祀歌二十首 其四 朱夏:「污莱剪削,鴽鼠伏窜。」
明代.王世贞.斗鸡篇:「宁如东郊雉,伏窜受人怜。」
明代.曹于汴.王绅字朝用千户:「万人岂不武,伏窜丧其神。」
元代.彭罙.巴陵女子行:「牵羊系颈,投冠解绶,乞伏窜匿俱纷纷。」

基本字义

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窜(竄)cuàn(ㄘㄨㄢˋ)

1、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窜犯。窜扰。窜逃。窜踞。流窜。抱头鼠窜。

2、放逐:窜逐。

3、修改文字:窜改。窜定(删补改定)。点窜(删减涂改)。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不伏烧埋 不甘雌伏 发隐擿伏 伏龙凤雏 发奸擿伏 伏首贴耳 福倚祸伏 伏法受诛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