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鼎俎

基本解释

词条:『鼎俎』

拼音:dǐng zǔ

注音:ㄉ一ㄥˇ ㄗㄨˇ

解释: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
2.泛称割烹的用具。
3.割烹。

古代诗词

唐代.包佶.祀风师乐章·迎神:「鼎俎修蚃,时惟礼崇。」
唐代.杜牧.李甘诗:「当廷裂诏书,退立须鼎俎。」
唐代.杜甫.冬狩行(时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后东川):「肉味不足登鼎俎,何为见羁虞罗中。」
宋代.葛郯.念奴娇:「寂寂墙阴春荠老,不到先生鼎俎。」
宋代.苏轼.予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

基本字义

dǐng(ㄉ一ㄥˇ)

1、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2、锅:鼎罐。鼎锅。

3、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4、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

5、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6、正当,正在:鼎盛(shèng)。

基本字义

zǔ(ㄗㄨˇ)

1、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俎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

2、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俎(刀和砧板)。

3、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拔山举鼎 拔山扛鼎 革旧鼎新 革故鼎新 大名鼎鼎 大烹五鼎 鼎镬如饴 尝鼎一脔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