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寒粟

基本解释

词条:『寒粟』

拼音:hán sù

注音:ㄏㄢˊ ㄙㄨˋ

解释:
1.亦作"寒粟子"。
2.因受冷或惊恐等皮肤上形成的小疙瘩。

古代诗词

宋代.王之道.减字木兰花:「寒粟生肤。」
宋代.周紫芝.酹江月/念奴娇:「风帽还猗清露滴,凛凛微生寒粟。」
宋代.赵崇嶓.清平乐:「娇怯未消寒粟。」
宋代.杨万里.木犀初发呈张功父又和六首:「忆曾风露飘寒粟,自领儿童拾落金。」
宋代.喻良能.谢监丞子长雪中四绝:「饥雷有意鸣蝉腹,寒粟无端起玉楼。」

基本字义

hán(ㄏㄢˊ)

1、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2、害怕:寒心。

3、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基本字义

sù(ㄙㄨˋ)

1、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粟子。沧海一粟。

2、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农贵粟。

3、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冰寒于水 白屋寒门 八百孤寒 冰雪严寒 薄寒中人 不寒而栗 不饥不寒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