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
基本解释
词条:『李悝』
拼音:lǐ kuī
注音:ㄌ一ˇ ㄎㄨㄟㄌ一ˇ
解释:李悝(前455-前395) : 战国时期政治家。魏文侯任用他为相,主持变法。废除旧贵族特权,按能力和功劳大小选拔官吏;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时平价购买余粮,荒年时平价出售。变法后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他还汇集当时各国的法律编成《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但已失传。
古代诗词
宋代.梅尧臣.寄永兴招诗夏太尉:「或取李悝备边策,或欲五道出朔方。」
唐代.李潜.挽刘南溪:「李悝不作虽堪伤,不过饥民雷转肠。」
明代.胡俨.述古 其七:「公孙持坚白,李悝尽地力。」
基本字义
李lǐ(ㄌ一ˇ)
1、落叶小乔木,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可食:李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投桃报李。李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为人只要忠诚、正直一定会感动别人)。
2、姓。
3、古同“理”,古代法官的代称。
基本字义
悝kuī(ㄎㄨㄟ)
1、嘲笑,诙谐:“悝穆公于宫室”。
其他字义
悝lǐ(ㄌ一ˇ)
1、忧愁:“云如何悝”。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