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蒙倛

基本解释

词条:『蒙倛』

拼音:mēng qī

注音:ㄇㄥㄇㄥˊㄇㄥˇ ㄑ一

解释:
1.亦作"蒙箕"。
2.古时腊月驱逐疫鬼或出丧时所用之神像。脸方而丑,发多而乱,形凶恶。

古代诗词

宋代.苏轼.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余昔在馆中同:「虽非蒙倛状,尚有历国苦。」
宋代.王安石.和刘贡甫燕集之作:「唯予貌丑骇公等,自镜亦正如蒙倛。」
宋代.艾性夫.赠族子治鬼疾:「瞠狞电目头蒙倛,两手握断青桃枝。」
宋代.陈长方.胡少明两书索二程先生画像寄小诗二首:「牛首蒙倛两误传,与人同处最难言。」
宋代.刘克庄.六言二首赠月蓬道人:「我与蒙倛相类,君似季咸而非。」

基本字义

蒙(矇)mēng(ㄇㄥ)

1、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

2、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

3、胡乱猜测:瞎蒙。

其他字义

蒙(濛)méng(ㄇㄥˊ)

1、没有知识,愚昧:启蒙。发蒙。蒙昧。

2、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

3、受:承蒙。蒙难。蒙尘。蒙垢。

4、形容雨点细小:蒙蒙细雨。

5、姓。

6、同“艨”。

其他字义

měng(ㄇㄥˇ)

1、〔蒙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基本字义

qī(ㄑ一)

1、古代术士驱鬼时所戴的形状可怕的面具,亦称“倛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2、古同“欺”,欺诈。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被泽蒙庥 发蒙振聩 发蒙启蔽 发蒙振槁 发蒙解缚 发蒙振落 发蒙解惑 发蒙启滞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