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蒙茏

基本解释

词条:『蒙茏』

拼音:mēng lóng

注音:ㄇㄥㄇㄥˊㄇㄥˇ ㄌㄨㄥˊ

解释:
1.覆蔽貌;草木茂密貌。
2.草木覆蔽处。
3.犹朦胧。

古代诗词

南北朝.鲍令晖.近代吴歌 前溪:「黄茑结蒙茏。」
宋代.陈与义.晨起:「寂寂东轩晨起迟,蒙茏草木暗疏篱。」
宋代.黄庭坚.冲雨向万载道中得逍遥观托宿遂戏题:「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
隋代.江总.庚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诗:「蒙茏出檐桂。」
唐代.李旦.石淙(相王时作):「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基本字义

蒙(矇)mēng(ㄇㄥ)

1、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

2、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

3、胡乱猜测:瞎蒙。

其他字义

蒙(濛)méng(ㄇㄥˊ)

1、没有知识,愚昧:启蒙。发蒙。蒙昧。

2、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

3、受:承蒙。蒙难。蒙尘。蒙垢。

4、形容雨点细小:蒙蒙细雨。

5、姓。

6、同“艨”。

其他字义

měng(ㄇㄥˇ)

1、〔蒙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基本字义

茏(蘢)lóng(ㄌㄨㄥˊ)

1、〔茏葱〕草木青翠茂盛。亦称“葱茏”。

2、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被泽蒙庥 发蒙振聩 发蒙启蔽 发蒙振槁 发蒙解缚 发蒙振落 发蒙解惑 发蒙启滞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