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鸣驺

基本解释

词条:『鸣驺』

拼音:míng zōu

注音:ㄇ一ㄥˊ ㄗㄡ

解释:古代随从显贵出行并传呼喝道的骑卒。有时借指显贵。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过敷水:「垂鞭欲渡罗敷水,处分鸣驺且缓驱。」
唐代.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递夫交烈火,候吏次鸣驺。」
元代.白朴.木兰花慢 题阙:「听鸣驺入谷,怕惊动、北山猿。」
唐代.岑参.送颜平原:「海风掣金戟,导吏呼鸣驺。」
宋代.陈与义.蒙示涉汝诗次韵:「鸣驺傥重来,傍舫倾我耳。」

基本字义

鸣(鳴)míng(ㄇ一ㄥˊ)

1、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3、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4、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基本字义

驺(騶)zōu(ㄗㄡ)

1、古代养马的人(兼管驾车):驺卒。

2、〔驺虞〕a.传说中的一种仁兽,不食生物,亦称“驺吴”、“驺牙”;b.古代掌管鸟兽的官吏。

3、古代贵族的骑马的侍从:驺从。驺骑。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鳌鸣鳖应 百家争鸣 不平则鸣 肥遁鸣高 飞遁鸣高 耳鸣目眩 潮鸣电掣 潮鸣电挚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