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鸣鸦

基本解释

词条:『鸣鸦』

拼音:míng yā

注音:ㄇ一ㄥˊ 一ㄚ

解释:乌鸦。因其鸣啼噪聒不止,故称。

古代诗词

唐代.韩翃.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唐代.韩偓.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唐代.韩偓.再止庙居:「颓垣古柏疑山观,高柳鸣鸦似水村。」
宋代.陆游.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唐代.楼颖.东郊纳凉,忆:「饥鹭窥鱼静,鸣鸦带子喧。」

基本字义

鸣(鳴)míng(ㄇ一ㄥˊ)

1、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3、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4、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基本字义

鸦(鴉)yā(一ㄚ)

1、鸟类的一属,全身多为黑色,嘴大翼长,叫声“丫丫”:乌鸦。寒鸦。鸦嘴锄(一种形如鸦嘴的轻便小锄)。

2、古同“丫”,女孩子。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鳌鸣鳖应 百家争鸣 不平则鸣 肥遁鸣高 飞遁鸣高 耳鸣目眩 潮鸣电掣 潮鸣电挚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