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祠
基本解释
词条:『龙祠』
拼音:lóng cí
注音:ㄌㄨㄥˊ ㄘˊ
解释:
1.古代匈奴单于大会龙城,祭祀天地鬼神。
2.祭祀龙神的祠庙。
古代诗词
宋代.贺铸.清商怨:「津头龙祠屡。」
宋代.陆游.秋词:「大牲如阜酒如江,相唤龙祠作秋赛。」
宋代.陆游.雨中泊赵屯有感:「鱼市人烟横惨淡,龙祠箫鼓闹黄昏。」
唐代.李昌符.南潭:「路入龙祠群木老,风惊渔艇一声回。」
宋代.苏轼.与赵陈同过欧阳叔弼新治小斋戏作:「(时方祷雨龙祠,作此句时星斗灿然,四更风雨大至,明日乃雪。」
基本字义
龙(龍)lóng(ㄌㄨㄥˊ)
1、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2、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3、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4、姓。
基本字义
祠cí(ㄘˊ)
1、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庙。宗祠。
2、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词)。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