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芦笙

基本解释

词条:『芦笙』

拼音:lú shēng

注音:ㄌㄨˊ ㄕㄥ

解释: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族簧管乐器。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装有用芦竹制成的笙管六根,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斗或葫芦内,每管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芦笙音色明亮浑厚,民间常用以伴奏芦笙舞。

古代诗词

近现代.老舍.赠广州部队战士话剧团:「南国芦笙塞北笳,工兵四海好为家。」
宋代.苏籀.旅舍中秋一首:「芦笙茆茹野人编,竹几藜床已侈然。」
明代.徐渭.边词十三首(并客燕时到马水口及宣府之作):「帐底琵琶推第一,更谁红颊倚芦笙。」
明代.木知府.饮春会:「一匝芦笙吹未断,蹋歌起舞月明中。」
明代.赵贞吉.南津公馆:「芦笙含风满簟花,出门葭菼川麻麻。」

基本字义

lú(ㄌㄨˊ)

1、〔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2、姓。

基本字义

shēng(ㄕㄥ)

1、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笙歌。芦笙。笙管乐(yuè)。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打闷葫芦 闷嘴葫芦 没嘴葫芦 闷葫芦 葫芦依样 明月芦花 依样葫芦 依本画葫芦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