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律
基本解释
词条:『萧律』
拼音:xiāo lǜ
注音:ㄒ一ㄠ ㄌㄩˋ
解释:见"萧何律"。
古代诗词
元代.雅琥.上执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宋代.李流谦.戏贻秋泉子:「笑渠秉周礼,况复用萧律。」
明代.殷奎.次韵邢之翰南行留别 其二:「一旦膺萧律,三时守楚阍。」
清代.魏元戴.瑞鹤仙·丙辰正月寿逸兄六十:「竟无补丝毫,手残萧律。」
基本字义
萧(蕭)xiāo(ㄒ一ㄠ)
1、即“艾蒿”。
2、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萧然。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
3、〔萧萧〕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4、〔萧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萧萧”。
5、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基本字义
律lǜ(ㄌㄩˋ)
1、法则,规章:纪律。法律。定律。规律。清规戒律。律师。
2、约束:律己。
3、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4、旧诗的一种体裁:律诗。
5、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