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识理

基本解释

词条:『识理』

拼音:shí lǐ

注音:ㄕˊㄓˋ ㄌ一ˇ

解释:辨认和理解。

古代诗词

宋代.宋太宗.逍遥咏:「时人不识理深玄,细意精修被业牵。」
宋代.方回.西斋秋感二十首:「识形不识理,止合供走趋。」
宋代.曾丰.赠江宰彦通:「尚不能窥岂能评,两部使者识理精。」
宋代.刘敞.李太傅挽词三首 其三:「识理未曾误,疾邪惟过深。」
唐代.庞蕴.诗偈 其八十七:「寻文不识理,弃母养阿姨。」

基本字义

识(識)shí(ㄕˊ)

1、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识途老马。

2、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其他字义

识(識)zhì(ㄓˋ)

1、记住:博闻强识。

2、标志,记号。

基本字义

lǐ(ㄌ一ˇ)

1、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2、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

4、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5、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6、古代指狱官、法官。

7、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爱口识羞 碍口识羞 博识多通 博闻多识 博闻强识 不学无识 不打不成相识 不打不相识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