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仪狄

基本解释

词条:『仪狄』

拼音:yí dí

注音:一ˊ ㄉ一ˊ

解释:
1.传说为夏禹时善酿酒者。
2.用为酒的代称。

古代诗词

宋代.刘克庄.水龙吟:「蹉过明师,且寻狎友,杜康仪狄。」
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酒中十咏·酒城:「必若据而争,先登仪狄氏。」
魏晋.李俊明.酹江月 承济之和复用元韵:「纵有一尊陶写後,不遇当年仪狄。」
宋代.陈造.戒饮三诗:「杜康与仪狄,贼物其罪均。」
宋代.赵文.前有一尊酒:「吾评仪狄功,端与神禹侔。」

基本字义

仪(儀)yí(一ˊ)

1、人的外表或举动: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2、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

3、礼物:贺仪。谢仪。

4、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仪器。

5、法制,准则:仪刑。“设仪立度,可以为准则”。

6、姓。

基本字义

dí(ㄉ一ˊ)

1、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2、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3、古代最下级的官吏。

4、有力的麋鹿。

5、古同“翟”,乐舞所用的雉羽。

6、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不腆之仪 繁礼多仪 地主之仪 凤皇来仪 凤仪兽舞 凤凰来仪 鸿渐之仪 礼仪之邦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