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苋
基本解释
词条:『野苋』
拼音:yě xiàn
注音:一ㄝˇ ㄒ一ㄢˋ
解释:即细苋。野生的苋菜,人可食,多作饲料。又名猪苋。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种莴苣:「野苋迷汝来,宗生实于此。」
宋代.陆游.园蔬荐村酒戏作:「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苋红。」
宋代.方岳.次韵羹苋:「脱粟饭香供野苋,荷锄人饱捻霜毛。」
宋代.方岳.次韵羹苋:「脱粟饭香供野苋,荷锄人饱撚霜毛。」
元代.凌云翰.画菜次米仲谊韵:「园葵自觉能防夏,野苋谁知亦有秋。」
基本字义
野yě(一ㄝˇ)
1、郊外,村外:野外。野景。野游。野趣。野餐。野战。四野。郊野。
2、界限,范围:分野。视野。
3、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cháo)”相对:朝野。下野。在野。野史。
4、不讲情理,没有礼貌:野蛮。粗野。
5、巨大而非分的欲望:野心。
6、不受约束:心玩儿野了。
7、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野生。野兽。野味。野花。野菜。
基本字义
苋(莧)xiàn(ㄒ一ㄢˋ)
1、〔苋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叶椭圆形,开绿白色或黄绿色小花,茎和叶可食。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