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牙蘖

基本解释

词条:『牙蘖』

拼音:yá niè

注音:一ㄚˊ ㄋ一ㄝˋ

解释:
1.草木新生的枝芽。引申为始端;端绪。
2.萌生;产生。

古代诗词

宋代.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
宋代.苏轼.巫山:「当时伐残木,牙蘖已如臂。」
宋代.真德秀.寿杨和父:「良犹势方升,犹木吐牙蘖。」
元代.朱希晦.酬间上人:「葛藤牙蘖依前长,影落长空寒雁归。」

基本字义

yá(一ㄚˊ)

1、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牙垢。牙龈。牙碜。牙祭。

2、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牙子。

3、特指象牙:牙雕。

4、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牙商。牙行。

5、姓。

基本字义

niè(ㄋ一ㄝˋ)

1、树木砍去后从残存茎根上长出的新芽,泛指植物近根处长出的分枝:蘖枝。分蘖。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聱牙佶屈 聱牙戟口 聱牙诘曲 聱牙诘屈 聱牙诎曲 謷牙诘屈 北门南牙 拨嘴撩牙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