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搢笏

基本解释

词条:『搢笏』

拼音:jìn hù

注音:ㄐ一ㄣˋ ㄏㄨˋ

解释:
1.亦作"搢忽"。
2.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3.引申指朝见。

古代诗词

宋代.刘克庄.西江月:「雅拜怎生搢笏,徐行也要扶筇。」
元代.陈孚.野庄公与孚论汉唐以来宰相有王佐气象得四人焉命孚为诗并呈商左山参政谢敬斋尚书 其三 裴中立:「垂绅搢笏坐台席,隐然一身佩巨唐。」
宋代.韩淲.送孙司户:「落佩倒冠谁避地,垂绅搢笏自知津。」
宋代.徐经孙.北壑瀛洲亭:「孤屿插天如搢笏,危亭临渚似飞楼。」
宋代.方回.閒书二首 其一:「搢笏可须烦左手,年年留取剩持螯。」

基本字义

jìn(ㄐ一ㄣˋ)

1、插:搢笏。搢箭。

2、摇动:“披甲带剑,挺铍搢铎。”

3、古人所佩的饰带。

4、抑。

基本字义

hù(ㄏㄨˋ)

1、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笏。“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袍笏登场 拄笏西山 拄笏看山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