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
基本解释
词条:『南普陀寺』
拼音:nán pǔ tuó sì
注音:ㄋㄢˊㄋㄚ ㄆㄨˇ ㄊㄨㄛˊ ㄙˋ
解释:在福建厦门市五老山下。始建于唐代,初名普照寺,清康熙年间,靖海将军施琅重建,改名南普陀,自是成为闽南佛教胜地。
基本字义
南nán(ㄋㄢˊ)
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2、姓。
其他字义
南nā(ㄋㄚ)
1、〔南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
基本字义
普pǔ(ㄆㄨˇ)
1、全,广,遍:普遍。普通。普查。普照。普天同庆。
基本字义
陀tuó(ㄊㄨㄛˊ)
1、〔陀螺〕一种儿童玩具,呈圆椎形,用绳绕上,然后一拉,使其在地上旋转起来,用鞭抽打旋转不停。
2、山冈。
基本字义
寺sì(ㄙˋ)
1、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2、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guàn)。
3、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