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鼍鼓

基本解释

词条:『鼍鼓』

拼音:tuó gǔ

注音:ㄊㄨㄛˊ ㄍㄨˇ

解释:
1.亦作"鼍鼓"。
2.用鼍皮蒙的鼓。其声亦如鼍鸣。
3.鼍鸣声。

古代诗词

唐代.储光羲.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震云灵鼍鼓,照水蛟龙旂。」
宋代.曹冠.蓦山溪:「胥神忠愤,贾勇助鲸波,湍砥柱,驾鳌峰,万骑轰鼍鼓。」
宋代.蒋捷.贺新郎:「小楼东、隐约谁家,凤箫鼍鼓。」
宋代.陆游.发黄州泊巴河游马祈寺:「云帆不须挂,鼍鼓不须鸣,淡然隐曲几,山水相逢迎。」
宋代.陆游.丰岁:「羊腔酒担争迎妇,鼍鼓龙船共赛神。」

基本字义

鼍(鼉)tuó(ㄊㄨㄛˊ)

1、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鳞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

基本字义

gǔ(ㄍㄨˇ)

1、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

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3、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4、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5、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6、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鼍鸣鳖应 鼍愤龙愁 败鼓之皮 敝鼓丧豚 布鼓雷门 打边鼓 打当面鼓 櫜弓卧鼓

更多汉语词典: 条籍 拓世 土箸 投环 土神 头踏 亭戍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