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巾
基本解释
词条:『唐巾』
拼音:táng jīn
注音:ㄊㄤˊ ㄐ一ㄣ
解释: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时进士巾也叫"唐巾"。
古代诗词
宋代.刘辰翁.鹧鸪天:「遗民植杖唐巾起,闲伴儿童看立春。」
宋代.白珽.酒边赠朱处士:「乌葛唐巾白苧裘,扫庭终夕共淹留。」
宋代.王镃.寓龙虎山示张炼师:「东望海门归未得,北风吹雪满唐巾。」
宋代.戴表元.白岩山:「何处人家藏剡录,有时行客裹唐巾。」
清代.屈大均.戊辰元日作 其七:「稚子唐巾小,双双作汉装。」
基本字义
唐táng(ㄊㄤˊ)
1、夸大,虚夸:荒唐。唐大无验。
2、空,徒然:功不唐捐(功夫不白费)。
3、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
4、朝代名:唐代。唐诗。唐僧。唐人。唐三彩。后唐。
5、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6、古同“螗”,指蝉。
7、姓。
基本字义
巾jīn(ㄐ一ㄣ)
1、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用品,多用纺织品制成:手巾。围巾。领巾。枕巾。餐巾。巾帼(“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指妇女,如“巾巾英雄”)。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