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匏
基本解释
词条:『陶匏』
拼音:táo páo
注音:ㄊㄠˊ ㄆㄠˊ
解释:
1.陶制的尊﹑簋﹑俎豆和壶等器皿。
2.泛指实用而合于古制的器用。
3.指古代乐器。
4.比喻教化。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园中把酒示邻曲:「煮豆烹蔬当果殽,固应杯酌尽陶匏。」
唐代.皮日休.追和虎丘寺清远道士诗:「诸萝幄幕暗,众鸟陶匏乱。」
南北朝.沈约.梁南郊登歌诗:「陶匏设。」
唐代.薛曜.舞马篇:「钩陈周卫俨旌旄,钟鎛陶匏声殷地。」
唐代.郑谷.丞相孟夏祗荐南郊纪献十韵:「雅用陶匏器,馨非黍稷流。」
基本字义
陶táo(ㄊㄠˊ)
1、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2、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3、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4、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
5、古同“淘”,洗。
6、姓。
基本字义
匏páo(ㄆㄠˊ)
1、〔匏瓜〕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俗称“瓢葫芦”。
2、中国古代八音之一,如笙、竽等。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