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蛇
基本解释
词条:『巴蛇』
拼音:bā shé
注音:ㄅㄚ ㄕㄜˊ一ˊ
解释:古代传说中的大蛇。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送客南迁:「穴掉巴蛇尾,林飘鸩鸟翎。」
宋代.黄庭坚.罗汉南公升堂颂二首:「黑蚁旋磨千里错,巴蛇吞象三年觉。」
唐代.皎然.答黎士曹黎生前适越后之楚:「不栖恶木上,肯蹈巴蛇穴。」
唐代.张说.巴丘春作:「湖阴窥魍魉,丘势辨巴蛇。」
唐代.元稹.虫豸诗·巴蛇:「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
基本字义
巴bā(ㄅㄚ)
1、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
2、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巴锅了。巴结别人。
3、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4、盼,期望:巴望。
5、张开:巴着眼睛。
6、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7、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巴蜀。巴山蜀水。
8、词尾,读轻声:尾巴。嘴巴。
9、大蛇:巴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10、气压的压强单位。
11、压强单位。
12、姓。
基本字义
蛇shé(ㄕㄜˊ)
1、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体上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以蛙、鼠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兽类:蛇蜕。蛇行。蛇蝎。蛇足(喻多余无用的事物)。画蛇添足。
其他字义
蛇yí(一ˊ)
1、〔委(wěi)蛇〕见“委2”。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