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伏莽

基本解释

词条:『伏莽』

拼音:fú mǎng

注音:ㄈㄨˊ ㄇㄤˇ

解释:《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古代诗词

清代.纪映钟.兵至:「深山犹伏莽,多垒不堪增。」
明代.陶安.书事三十韵:「登岸拆邮亭,伏莽袭商贾。」
明代.陈宪章.自伍光宇墓还登蓬莱绝顶:「豹虎伏莽狐狸游,天地衮衮令人愁。」
宋代.舒岳祥.次韵袁伯长寄赠之作:「步涉青店豀,伏莽突长枪。」
清代.赵翼.海上:「纷纷伏莽何时定,翘望征南矍铄翁。」

近义词:盗匪

基本字义

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mǎng(ㄇㄤˇ)

1、草,密生的草:莽原。草莽。

2、广大,辽阔:莽苍。莽莽(a.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b.形容草木茂盛)。

3、古书上指一种短节竹。

4、粗鲁,冒失:莽汉。莽撞。鲁莽。

5、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不伏烧埋 不甘雌伏 发隐擿伏 伏龙凤雏 发奸擿伏 伏首贴耳 福倚祸伏 伏法受诛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