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伏龙

基本解释

词条:『伏龙』

拼音:fú lóng

注音:ㄈㄨˊ ㄌㄨㄥˊ

解释:
1.潜伏着的龙。比喻隐居待时的贤者。
2.指灶神。
3.阴阳家的禁忌日之一。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珠应哂鱼目,铅未伏龙泉。」
宋代.陈与义.与信道游涧边:「半岩菖蒲根,翠葆森伏龙。」
宋代.陈与义.王孙岭:「已过长溪岭更危,伏龙莽莽向川垂。」
唐代.陈陶.题徐稚湖亭:「伏龙山横洲渚地,人如白蘋自生死。」
宋代.陆游.龙挂:「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曳天东。」

基本字义

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龙(龍)lóng(ㄌㄨㄥˊ)

1、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2、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3、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4、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不伏烧埋 不甘雌伏 发隐擿伏 伏龙凤雏 发奸擿伏 伏首贴耳 福倚祸伏 伏法受诛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