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伏臈

基本解释

词条:『伏臈』

拼音:fú là

注音:ㄈㄨˊ ㄌㄚˋㄍㄜˊ

解释:见"伏腊"。

古代诗词

明代.唐顺之.皇陵行:「伏臈烝尝寺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
明代.孙承恩.近田诗十章:「惟此伏臈,洽我亲友。」
明代.孙承恩.城居赠任海村:「伏臈鲜酬与,深藏但袭珍。」
明代.黎民表.将之京师祗谒先陇述感一百韵:「大官供不乏,伏臈割常鲜。」
明代.欧必元.乌蛮滩谒马伏波公祠用王都督壁上韵:「千秋为想麒麟阁,何似居人伏臈思。」

基本字义

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là(ㄌㄚˋ)

1、古同“腊”:“残臈生春序,愁霖逼岁昏。”

其他字义

gé(ㄍㄜˊ)

1、〔臈胆〕肥胖的样子。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不伏烧埋 不甘雌伏 发隐擿伏 伏龙凤雏 发奸擿伏 伏首贴耳 福倚祸伏 伏法受诛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