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豹
基本解释
词条:『伏豹』
拼音:fú bào
注音:ㄈㄨˊ ㄅㄠˋ
解释:唐代称官吏遇节假日留署值班为"伏豹"。
古代诗词
宋代.释了惠.小师智广请赞:「泽广藏山,理能伏豹。」
宋代.韩淲.严丈泰伯见贻古句次韵为答:「譬彼巨渊薮,蟠伏豹与螭。」
明代.张萱.谒谢王虞石直指四章 其二:「藜藿满山瞻伏豹,烟霞落纸羡游鸿。」
基本字义
伏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豹bào(ㄅㄠˋ)
1、哺乳动物,能上树,常捕食鹿、羊、猿猴等,毛皮可制衣、褥:豹头环眼(形容人面目威严凶狠)。未窥全豹。
2、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