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悱
基本解释
词条:『愤悱』
拼音:fèn fěi
注音:ㄈㄣˋ ㄈㄟˇ
解释:
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2.愤慨,怨恨。
古代诗词
唐代.杜牧.雪中书怀:「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
唐代.杜牧.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罢:「卷怀能愤悱,卒岁且优游。」
宋代.王安石.司马迁:「成书与後世,愤悱聊自释。」
唐代.王周.自喻:「五岁禀慈训,愤悱读书志。」
宋代.刘学箕.紫溪庄舍读癸丑壁间旧题转眼忽十八年同游十:「言不腾情,心旌愤悱。」
基本字义
愤(憤)fèn(ㄈㄣˋ)
1、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愤。愤悱(郁闷)。愤慨。愤怒。愤然。悲愤。激愤。愤恚。公愤。义愤填膺。愤世嫉俗。
基本字义
悱fěi(ㄈㄟˇ)
1、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悱愤(忧思蓄积)。悱恻。不悱不发。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