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伏死

基本解释

词条:『伏死』

拼音:fú sǐ

注音:ㄈㄨˊ ㄙˇ

解释:
1.甘愿舍弃生命。
2.退隐而死。

古代诗词

宋代.朱熹.赋归云洞:「云何感慨士,伏死嵁岩中。」
宋代.李纲.蒙恩除荆湖广南宣抚兼知潭州具奏辞免 其一:「分甘伏死巉岩下,岂意犹还大将权。」
明代.湛若水.题陈郎中哀挽卷并跋尾一首:「天造英雄多伏死,先生明哲不谋身。」
清代.王家枚.诸葛武侯梁父吟:「慷慨争伏死,身可赎以百。」

基本字义

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sǐ(ㄙˇ)

1、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2、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3、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4、无知觉:睡得死。

5、不活动,不灵活:死结。死理。死板。

6、不通达:死胡同。死路一条。

7、过时,失去作用:死文字。

8、极,甚:乐死人。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不伏烧埋 不甘雌伏 发隐擿伏 伏龙凤雏 发奸擿伏 伏首贴耳 福倚祸伏 伏法受诛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