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
基本解释
词条:『初伏』
拼音:chū fú
注音:ㄔㄨ ㄈㄨˊ
解释:即头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或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十天时间。
古代诗词
唐代.刘言史.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南越逢初伏,东林度一朝。」
唐代.李频.避暑:「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
唐代.萧颖士.游马耳山:「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
南北朝.庾信.奉和初秋诗:「落星初伏火。」
基本字义
初chū(ㄔㄨ)
1、开始时,开始的部分:初始。正月初一。初旬。初稿。初等。初版。初试。初创。初绽。初叶(指某一历史时期的最初一段)。初夜(a.指进入夜晚不久的时候;b.指新婚第一夜)。
2、原来的,原来的情况:初衷。和好如初。
3、姓。
基本字义
伏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