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币
基本解释
词条:『楮币』
拼音:chǔ bì
注音:ㄔㄨˇ ㄅ一ˋ
解释:
1.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寳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2.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
古代诗词
宋代.章甫.濡须道中:「所至萧条童仆饥,手持楮币无人要。」
宋代.乐雷发.罪言:「人才不似深衣古,国势如何楮币轻。」
宋代.刘克庄.又绝句二首:「物贵皆由楮币轻,近闻五岭亦通行。」
宋代.华岳.自宽:「家欲自丰无楮币,爨凭谁执有荆钗。」
宋代.项安世.上安抚高大卿五十韵:「下言楮币贱如土,破纸败墨难勾稽。」
基本字义
楮chǔ(ㄔㄨˇ)
1、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
2、纸的代称:楮币。楮钱(旧俗祭祀时焚烧)。
基本字义
币(幣)bì(ㄅ一ˋ)
1、钱币,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币。外币。人民币。币值(货币的价值)。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