唅呀
基本解释
词条:『唅呀』
拼音:hán yā
注音:ㄏㄢˊㄏㄢˋ 一ㄚ˙一ㄚ
解释:张口貌。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柴门:「长影没窈窕,馀光散唅呀。」
唐代.顾况.华山西冈游赠隐玄叟:「失风鼓唅呀,摇撼千灌木。」
唐代.李群玉.浔阳观水:「朝宗汉水接阳台,唅呀填坑吼作雷。」
明代.刘基.泾县东宋二编修长歌:「萧条破灶冷灰灺,饥童冻口张唅呀。」
宋代.宋太宗.逍遥咏:「彼是彼非堪可重,常娥倚树笑唅呀。」
基本字义
唅hán(ㄏㄢˊ)
1、〔唅嘇〕物在口中。
2、古同“含”。
其他字义
唅hàn(ㄏㄢˋ)
1、古代殡葬时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等物。
基本字义
呀yā(一ㄚ)
1、叹词,表示惊疑:呀!你流血了。
2、象声词,形容摩擦转动的声音:两扇大门呀的一声打开了。
其他字义
呀ya(˙一ㄚ)
1、助词。表示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别见怪呀!你快回去呀!你怎么不回家呀!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