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炰
基本解释
词条:『毛炰』
拼音:máo páo
注音:ㄇㄠˊ ㄆㄠˊㄈㄡˇ
解释:
1.亦作"毛炮"。
2.将整个牲畜(多为小猪)连毛投置火中去毛烤炙致熟。
古代诗词
先秦.诗经.閟宫:「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
元代.周霆震.燕山万里雪:「毛炰列饔饩,臭腐日以升。」
基本字义
毛máo(ㄇㄠˊ)
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毛笔。羽毛。毛织品。毛骨悚然。轻于鸿毛。
2、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毛之地。
3、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毛了。
4、粗糙,没有加工的:毛布。毛估(粗略地估计)。毛坯。
5、不是纯净的:毛利。毛重。
6、行动急躁:毛躁。
7、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毛了。
8、小:毛病。毛孩子。毛毛雨。
9、货币贬值:钱毛了。
10、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毛钱。
11、姓。
基本字义
炰páo(ㄆㄠˊ)
1、〔炰烋(xiū)〕古同“咆哮”,猛兽怒吼;也形容人暴怒。
2、古同“炮”,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
其他字义
炰fǒu(ㄈㄡˇ)
1、蒸煮:“炰鳖鲜鱼。”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