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琅珰

基本解释

词条:『琅珰』

拼音:láng dāng

注音:ㄌㄤˊ ㄉㄤ

解释:
1.亦作"琅当"。亦作"琅铛"。
2.用铁链锁人。
3.指人带上镣铐。
4.指铃铎。
5.以喻铃状物。
6.象声词。
7.犹郎当。潦倒貌。

古代诗词

宋代.苏轼.舟中听大人弹琴:「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
宋代.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唐代.唐彦谦.咏葡萄:「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
宋代.文天祥.至扬州:「此庙何神三十郎,问郎行客忒琅珰。」
唐代.李贺.荣华乐( 一作东洛梁家谣):「金蟾呀呀兰烛香,军装武妓声琅珰。」

基本字义

láng(ㄌㄤˊ)

1、〔琅琅〕a.象声词,金石相击声;b.象声词,响亮的读书声,如“书声琅琅”。

2、〔琅玕〕像珠子的美石。

3、〔琅玡〕山名,在中国山东省。

基本字义

珰(璫)dāng(ㄉㄤ)

1、古代妇女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

2、中国汉代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

3、屋椽头的装饰,即“瓦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琅琅上口 琅嬛福地 琳琅触目 琳琅满目 书声琅琅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