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貉
基本解释
词条:『胡貉』
拼音:hú hé
注音:ㄏㄨˊ ㄏㄜˊㄏㄠˊㄇㄛˋ
解释:
1.亦作"胡狢"。亦作"胡貊"。
2.古代称北方各民族。
古代诗词
明代.钟芳.学独乐园为马都督题:「士知颇牧堪倚仗,赤心誓死吞胡貉。」
清代.朱青长.桂枝香 金陵怀古二首 其一:「八牛云起中原,鞭马北驱胡貉。」
基本字义
胡(鬍)hú(ㄏㄨˊ)
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
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
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
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
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8、姓。
基本字义
貉hé(ㄏㄜˊ)
1、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皮很珍贵:一丘之貉。
其他字义
貉háo(ㄏㄠˊ)
1、义同(一),用于“貉子”、“貉绒”。
其他字义
貉mò(ㄇㄛˋ)
1、古同“貊”。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