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瞍
基本解释
词条:『蒙瞍』
拼音:mēng sǒu
注音:ㄇㄥㄇㄥˊㄇㄥˇ ㄙㄡˇ
解释:
1.亦作"蒙?"。亦作"蒙叟"。
2.盲人。
3.指乐官。古代多以盲人充任,故名。
古代诗词
宋代.苏轼.石鼓:「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宋代.杜范.丁丑别金坛刘漫塘七首:「蒙瞍辞诏相,十步九颠踬。」
明代.胡俨.述古 其六:「蒙瞍不可视,嚚瘖不可言。」
清代.丘逢甲.秋兴次张六士韵八首 其三:「梦中还作钧天奏,蒙瞍逢逢自鼓鼍。」
明代.邓云霄.与韩孟郁夜坐论诗诠叙其意得五言排律六十韵岂谓进退古今必无纰谬然嗜痂之癖何妨梁肉人各有见毋务党同观者宜有以恕之:「冥行弃策杖,失路怜蒙瞍。」
基本字义
蒙(矇)mēng(ㄇㄥ)
1、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
2、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
3、胡乱猜测:瞎蒙。
其他字义
蒙(濛)méng(ㄇㄥˊ)
1、没有知识,愚昧:启蒙。发蒙。蒙昧。
2、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
3、受:承蒙。蒙难。蒙尘。蒙垢。
4、形容雨点细小:蒙蒙细雨。
5、姓。
6、同“艨”。
其他字义
蒙měng(ㄇㄥˇ)
1、〔蒙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基本字义
瞍sǒu(ㄙㄡˇ)
1、眼睛没有瞳人,看不见东西。
2、瞎子。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