盍簪
基本解释
词条:『盍簪』
拼音:hé zān
注音:ㄏㄜˊ ㄗㄢ
解释:
1.亦作"盍戠"。
2.《易.豫》:"勿疑,朋盍簪。"王弼注:"盍,合也;簪,疾也。"陆德明释文:"簪,虞作戠。戠,丛合也。"孔颖达疏:"群朋合聚而疾来也。"后以指士人聚会。
3.指朋友。
古代诗词
宋代.陈与义.若拙弟说汝州可居已卜约一丘用韵寄元东:「盍簪共结鸡豚社,一笑相从万事休。」
唐代.杜甫.杜位宅守岁:「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宋代.郭应祥.西江月:「明年应记盍簪时。」
宋代.黄庭坚.次韵答张沙河:「自陈使酒尝骂坐,惜予不与朋盍簪。」
唐代.权德舆.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钟陵使府:「盍簪莲府宴,落帽龙沙醉。」
基本字义
盍hé(ㄏㄜˊ)
1、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盍各言尔志?”
2、何故,为何:“盍不出从乎?君将有行”。
3、合,聚合:盍簪(“勿疑朋盍盍。”意思是待人不疑心,朋友就会聚合而疾来)。
基本字义
簪zān(ㄗㄢ)
1、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簪子。金簪。玉簪。簪缨(做官者显贵之称)。簪绅。
2、插,戴:簪戴。簪菊。簪笔(古人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簪笏(古代笏以记事,簪笔以备写,臣僚奏事执笏簪笔。故亦称做官)。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