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蜩
基本解释
词条:『鸣蜩』
拼音:míng tiáo
注音:ㄇ一ㄥˊ ㄊ一ㄠˊ
解释:蝉的一种,亦称秋蝉。体黑色,长一寸馀,翅色赭褐,脉黄色,胸腹部下被白粉,鸣器小而成卵圆形,秋间日没时常长鸣不已。亦谓蝉鸣叫。
古代诗词
南北朝.鲍照.松柏篇:「空床响鸣蜩。」
宋代.范成大.初归石湖:「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唐代.顾非熊.子夜夏秋二曲:「相持薄罗扇,绿树听鸣蜩。」
宋代.黄庭坚.招子高二十二韵兼简常甫世弼:「甘瓜未除垄,高柳尚鸣蜩。」
宋代.陆游.秋郊有怀:「新霜拆栗罅,宿雨饱豆荚,枯柳无鸣蜩,寒花有穿蝶。」
基本字义
鸣(鳴)míng(ㄇ一ㄥˊ)
1、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3、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4、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基本字义
蜩tiáo(ㄊ一ㄠˊ)
1、古书上指蝉:蜩甲(蝉蜕)。世事蜩螗。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