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鸣律

基本解释

词条:『鸣律』

拼音:míng lǜ

注音:ㄇ一ㄥˊ ㄌㄩˋ

解释:犹吹律。

古代诗词

唐代.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宋代.石孝友.念奴娇:「麦秋天气,正玉杓斡暑,熏弦鸣律。」
宋代.杨亿.岁暮有怀:「鸣律行将尽,枯荄又向荣。」
清代.佚名.五龙六首:「展诗鸣律,肃庄琳琅。」
南北朝.颜延之.秋胡行 其一:「椅梧倾高凤,寒谷待鸣律。」

基本字义

鸣(鳴)míng(ㄇ一ㄥˊ)

1、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3、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4、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基本字义

lǜ(ㄌㄩˋ)

1、法则,规章:纪律。法律。定律。规律。清规戒律。律师。

2、约束:律己。

3、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4、旧诗的一种体裁:律诗。

5、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鳌鸣鳖应 百家争鸣 不平则鸣 肥遁鸣高 飞遁鸣高 耳鸣目眩 潮鸣电掣 潮鸣电挚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