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袈裟

基本解释

词条:『袈裟』

拼音:jiā shā

注音:ㄐ一ㄚ ㄕㄚ

解释: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原译作"毠?",晋葛洪撰《字苑》改从衣作袈裟。

精选例句

1、你先是流血,整件袈裟都红透了,后来你在原地坐下,低头念经,血都变成金色的了!
2、喜乐大圣此时仿佛化身成了一尊活佛,身上有着磅礴大气,气吞河山,锦襕袈裟圣光辉映,一缕缕霸道圣威渗了出来,崖崩了苍穹,洞穿了虚空,气贯长虹。
3、红色袈裟飘上天空,缓缓落在唐僧的手中。
4、大红的袈裟金光闪闪,掩不住他灼灼之华。
5、雪白袈裟如同拂过尘世的一抹月光,没有半分尘俗之气。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叠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
唐代.白居易.招山僧:「能入城中乞食否,莫辞尘土污袈裟。」
唐代.岑参.寄青城龙谿奂道人:「杉风吹袈裟,石壁悬孤灯。」
唐代.岑参.上嘉州:「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
唐代.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县:「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

近义词:法衣、僧衣

基本字义

jiā(ㄐ一ㄚ)

1、〔袈裟〕僧尼披在外面的一种法衣。

基本字义

shā(ㄕㄚ)

1、〔袈裟〕见“袈”。

中英翻译

翻译:cassock

cassock*['kæsәk]
n. 法衣, 袈裟

相关汉字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