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理
基本解释
词条:『俗理』
拼音:sú lǐ
注音:ㄙㄨˊ ㄌ一ˇ
解释:谓社会太平安定。
古代诗词
唐代.戎昱.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今朝欢称玉京天,况值关东俗理年。」
唐代.魏奉古.奉酬韦祭酒偶游龙:「道惬神情王,机忘俗理捐。」
唐代.杨巨源.上刘侍中:「俗理宁因劝,边城讵假防。」
唐代.庞蕴.诗偈 其二十五:「了知世相假,俗理也徒烦。」
基本字义
俗sú(ㄙㄨˊ)
1、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2、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3、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气。俗物。鄙俗。粗俗。庸俗。
4、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俗人。世俗。僧俗。凡夫俗子。
基本字义
理lǐ(ㄌ一ˇ)
1、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2、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
4、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5、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6、古代指狱官、法官。
7、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