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
基本解释
词条:『十二公』
拼音:shí èr gōng
注音:ㄕˊ ㄦˋ ㄍㄨㄥ
解释:指《春秋》所载鲁国的十二个国君,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古代诗词
明代.倪岳.经筵讲退和侍讲焦孟阳韵:「纵横已胜三千字,褒贬先归十二公。」
明代.倪谦.贡院撤棘黄学士以诗见遗步韵以复 其二:「五经搜阅分诗礼,兼判春秋十二公。」
基本字义
十shí(ㄕˊ)
1、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2、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3、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
基本字义
二èr(ㄦˋ)
1、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2、双,比:独一无二。
3、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基本字义
公gōng(ㄍㄨㄥ)
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3、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4、让大家知道:公开。公报。公然。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6、敬辞,尊称男子: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7、雄性的:公母。公畜。
8、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9、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