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舌
基本解释
词条:『鹦鹉舌』
拼音:yīng wǔ shé
注音:一ㄥ ㄨˇ ㄕㄜˊ
解释:鹦鹉学舌之语。比喻语言新巧。
古代诗词
五代.和凝.河满子:「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
唐代.元稹.寄赠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元代.张翥.无题:「得巧蜘蛛丝缕细,传声鹦鹉舌关娇。」
明代.王廷陈.咏怀三十四首 其五:「鹦鹉舌为灾,翡翠羽自残。」
明代.薛瑄.连云栈道中四首 其四:「林外最嫌鹦鹉舌,耳边偏喜杜鹃声。」
基本字义
鹦(鸚)yīng(一ㄥ)
1、〔鹦鹉〕鸟,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羽毛有各种颜色,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能学人讲话,如“鹦鹦学舌”(含贬义)。
2、〔鹦哥〕鹦鹉的通称。
3、(鸚)
基本字义
鹉(鵡)wǔ(ㄨˇ)
1、〔鹦鹉〕见“鹦”。
基本字义
舌shé(ㄕㄜˊ)
1、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2、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3、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
4、铃或释中的锤。
5、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