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峄山

基本解释

词条:『峄山』

拼音:yì shān

注音:一ˋ ㄕㄢ

解释:古称“邹峄山”、“邾峄山”。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主峰五华峰,海拔555米。山多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风景优美。秦始皇曾登此山,命李斯刻石记功,世称“峄山石刻”。还有白云洞、居龙洞、玉帝洞、朝天泉等名胜。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宋代.陆游.古筑城曲:「峄山访秦碑,断裂无完笔。」
宋代.陆游.观张提刑周鼎:「腹中奇字粲虫鱼,峄山之碑那得比。」
宋代.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唐代.宋之问.放白鹇篇:「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

基本字义

峄(嶧)yì(一ˋ)

1、〔峄山〕山名,在中国山东省邹县东南。亦称“邹山”。

2、(嶧)

基本字义

shān(ㄕㄢ)

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2、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3、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4、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挨山塞海 安如太山 安如泰山 安若泰山 逼上梁山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百二河山 百二山川

更多汉语词典: 迎斗 译作 疑忌 隐士 油箱 韫韣 萦丝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