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牙笏

基本解释

词条:『牙笏』

拼音:yá hù

注音:一ㄚˊ ㄏㄨˋ

解释:象牙手板。亦指朝笏。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斋醮时也使用。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百日假满少傅官停自喜言怀:「老嫌手重抛牙笏,病喜头轻换角巾。」
宋代.刘克庄.乳燕飞/贺新郎:「子既生孙,孙还又子,堆几床牙笏。」
两汉.无名氏.失调名:「放牙笏、便担屎担,却依旧种菜。」
宋代.王迈.水龙吟:「这堆床牙笏,人人道是,太夫人福。」
宋代.游文仲.千秋岁:「一门富贵荣华,盈床牙笏,何待拈来说。」

基本字义

yá(一ㄚˊ)

1、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牙垢。牙龈。牙碜。牙祭。

2、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牙子。

3、特指象牙:牙雕。

4、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牙商。牙行。

5、姓。

基本字义

hù(ㄏㄨˋ)

1、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笏。“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聱牙佶屈 聱牙戟口 聱牙诘曲 聱牙诘屈 聱牙诎曲 謷牙诘屈 北门南牙 拨嘴撩牙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