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祭獭

基本解释

词条:『祭獭』

拼音:jì tǎ

注音:ㄐ一ˋㄓㄞˋ ㄊㄚˇ

解释:即獭祭。獭食鱼前习惯将鱼捕获而陈列,若陈物而祭,因有此称。见《礼记.月令》。后用以比喻文中罗列或堆砌辞藻典故。

古代诗词

宋代.梅尧臣.丘家渡早发:「问戍得耕人,拾鱼逢祭獭。」
清代.郑用锡.朽蠹:「谁笑半生惟祭獭,漫陈百轴似搬姜。」
清代.顾太清.金缕曲 红拂:「问隋家、驱鱼祭獭,为谁辛苦。」
清代.周起渭.寄答襄城刘太乙:「遂驱后来秀,点鬼而祭獭。」

基本字义

jì(ㄐ一ˋ)

1、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2、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灶。

3、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其他字义

zhài(ㄓㄞˋ)

1、姓。

基本字义

獭(獺)tǎ(ㄊㄚˇ)

1、〔水獭〕哺乳动物,脚短,趾间有蹼,体长七十余厘米。昼伏夜出,善游水,食鱼、蛙等,毛棕褐色,是珍贵的袭皮。

2、〔旱獭〕哺乳动物,前肢发达善掘土,毛皮可制衣帽。是鼠疫的传播者。亦称“土拨鼠”。

3、〔海獭〕哺乳动物,体圆而长,毛皮很珍贵。生活在近岸的海洋中。通称“海龙”。

相关汉字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