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螟
基本解释
词条:『焦螟』
拼音:jiāo míng
注音:ㄐ一ㄠ ㄇ一ㄥˊ
解释:
1.亦作"焦冥"。
2.传说中一种极小的虫。
古代诗词
宋代.王安石.真人:「嘻予岂不知,黄帝与焦螟。」
宋代.释慧性.偈颂一百零一首:「拈青玉峡,向焦螟眼中。」
宋代.方岳.元日立春:「若夫塞翁失马,楚人亡弓,此事细甚焦螟同。」
宋代.方岳.憎蚋:「{甍下换羽}{甍下换羽}黑子着两股,劣视焦螟何琐细。」
明代.葛高行文.伤落花:「睇焦螟而巢于蛟睫兮,愕蓂荚而内伤。」
基本字义
焦jiāo(ㄐ一ㄠ)
1、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发脆:烧焦。焦土。焦头烂额。
2、烦躁,着急:焦急。焦虑。焦灼。焦躁不安。
3、酥,脆:焦脆。焦枣。
4、喻干燥到极点:唇焦口燥。焦枯。焦裂。焦渴。
5、一种质硬、多孔、发热量高的固体燃料:焦炭。焦煤。焦炼。
6、姓。
基本字义
螟míng(ㄇ一ㄥˊ)
1、〔螟虫〕螟蛾的幼虫,有许多种,如“三化螟”、“玉米螟”等。危害农作物。
2、〔螟蛉〕①一种绿色小虫,螟蛉蛾的幼虫。②喻抱养的孩子。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