鲵桓
基本解释
词条:『鲵桓』
拼音:ní huán
注音:ㄋ一ˊ ㄏㄨㄢˊ
解释:鲸鲵盘桓。《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郭象注﹕"渊者﹐静默之谓耳。夫水常无心﹐委顺外物﹐故虽流之与止﹐鲵桓之与龙跃﹐常渊然自若﹐未始失其静默也。"成玄英疏﹕"鲵﹐大鱼也﹕桓﹐盘也。"后以"鲵桓"喻顺应外物而自得。
古代诗词
宋代.黄庭坚.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
宋代.黄庭坚.洪范以不合俗人题厅壁二绝句次韵和之:「埋没高才筑钓间,风云未会要鲵桓。」
元代.张翥.无题:「从今不数鲵桓。」
宋代.苏轼.沁园春:「守静极以自作,时爵跃而鲵桓。」
宋代.苏颂.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无侍卫前:「悗乎忘言喙鸣合,窅尔自静鲵桓潘。」
基本字义
鲵(鯢)ní(ㄋ一ˊ)
1、〔大鲵〕两栖动物,身体长而扁,生在山溪中。肉鲜美可食。叫的声音像婴儿,所以俗称“娃娃鱼”。
2、〔小鲵〕两栖动物,体形与大鲵相似,但较小,牙齿呈V形,生活在水边的草地里。
3、(鯢)
基本字义
桓huán(ㄏㄨㄢˊ)
1、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桓表。
2、大:桓治(大治)。
3、〔桓桓〕威武的样子,如“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