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稗
基本解释
词条:『蒲稗』
拼音:pú bài
注音:ㄆㄨˊ ㄅㄞˋ
解释:蒲草与稗草。亦用以指相近相依的事物。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渭村雨归:「渭水寒渐落,离离蒲稗苗。」
唐代.白居易.无题:「愿我比蒲稗,永得相因依。」
唐代.杜甫.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
宋代.黄庭坚.再答冕仲:「小桃源口雨繁红,春溪蒲稗没凫翁。」
唐代.李颀.送王昌龄:「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基本字义
蒲pú(ㄆㄨˊ)
1、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蒲黄(蒲的花粉)。蒲棒。蒲草。蒲绒。蒲扇。
2、指“菖蒲”:蒲节。蒲月(指农历五月)。
3、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4、古同“匍”,匍伏。
5、姓。
基本字义
稗bài(ㄅㄞˋ)
1、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实可酿酒、做饲料。
2、喻微小的,琐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市井传闻。后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为“稗稗野史”)。稗史(记载轶闻琐事的书)。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