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狐
基本解释
词条:『南狐』
拼音:nán hú
注音:ㄋㄢˊㄋㄚ ㄏㄨˊ
解释:即南董。
古代诗词
唐代.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复有。」
清代.曾廉.贺新郎·红杏吊宋尚书:「班马高名南狐笔,到而今、石室余残碣。」
近现代.喻蘅.鹧鸪天·丙1946戌春作:「九州大错从今铸,诉与南狐纪此年。」
清代.罗绕典.曹太保行:「何当旧史南狐笔,重写关西破贼碑。」
清代.许赓皞.题唐宫歌舞图同方又韩克铣弟德远侄作:「明光宫中啼杜鹃,金粟堆南狐兔眠。」
基本字义
南nán(ㄋㄢˊ)
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2、姓。
其他字义
南nā(ㄋㄚ)
1、〔南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
基本字义
狐hú(ㄏㄨˊ)
1、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毛赤黄色,性狡猾多疑,遇见攻击时肛门放出臭气,乘机逃跑。皮可做衣服(通称“狐狸”):狐臭(腋下臭气)。狐肷(狐腋下和腹部的毛皮)。狐疑(多疑)。狐媚(曲意逢迎,投入所好)。狐死首丘(传说狐狸将死,头必向出生的山丘。喻不忘本,亦喻对故乡的思念)。
2、姓。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推荐在线工具
友情链接